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沒有電子產品的一天會變怎樣

秋意滿滿的切花

九月五日,一個晴朗的週六早上,決定在這一天實踐看看幾天前在 Matters 上面的這則社區徵文。在開始之前,仔細想了一下該排除的電子產品有哪些。電腦、平板、手機大概是必定要列入的,那麼風扇算嗎?電燈、微波爐算嗎?

後來就擅自把這個題目所定義的電子產品解讀為複合式功能的用品,其中最重要的特徵大抵就是能夠連上網際網路,下載各式擴充功能,並讓所有訊息即時流通。在單一機器上可以從事各種活動讓人常有自己無所不能的膨脹想像。「即時」這件事雖然能夠讓我們感覺與人同步、與世界接軌,但也讓人沒有選擇地被動接收許多並非自願承受的雜訊。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張動畫圖

這次我想嘗試的,是暫時與這些雜訊與過多的「功能」保持距離,因此我寬容地讓自己保有電子書閱讀器,只因為手邊幾乎沒留有中文實體書,而它又是僅具有單一功能的電子用品。我為今天準備了兩本書,一是《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一是實體書《「限りなく少なく」豊かに生きる》,它們都很適合放下網路的這一天。

為今天準備的兩本書

翻翻我的電子書櫃,已讀完的還有

《螢幕陷阱:行為經濟學家揭開筆電、平板、手機上的消費衝動與商業機會》

《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

《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

《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

還有好幾本探討極簡主義生活的書,或許自己已經期待這個斷網的機會好久好久了。


說是決心好像也沒這麼偉大,總而言之先和坐在對面的玉米報告了今天的實驗構想。雖然知道科技宅宅不太可能自告奮勇加入實驗,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立刻上網訂了晚上的電影票,說要協助我無痛地度過實驗下半。好喔,這就是宅宅的浪漫。

準備好今日所需的一切,開始了沒有電子產品的一天。上午我整理桌面、疊好衣服、吸地板,發現時間只過去了一點點(所以那些我逃避已久的家事,其實真的不花太多時間啊)。倒回軟墊上讀書、寫點東西,走來走去裝忙,比平時提早半個多小時準備午餐。

沒有音樂和 podcast 人聲的陪伴下,可以清楚聽到砧板上咚咚咚和水滾時咕嘟嘟的聲響,開始注意切碎細末時雙手擺放的位置和眼手合一的節奏,每一種食材獨特的觸感,和留在指尖刺激的辛香料氣味。在熱氣中或蒸或炒,將全心全意放在滋養身體的餐食上,專注地製作與吸收。

飯後簡易收拾,再次賴回小窩中讀書。《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作者是一名認知神經科學家,她以平易近人的語言解釋神經科學在非物質性的「數位閱讀」中的發現,溫柔而誠懇地呼喚著讀者適時為自己選擇恰當的閱讀媒介,及呼籲產生將閱讀習慣傳承下去的使命。

畢竟是本科普書,承載了許多實驗數據和背景延伸出的洞見,每當我感覺資訊量過大,就停下來讓思考自由流竄,或和另一本隨筆類型的書交互著讀。《「限りなく少なく」豊かに生きる》作者為 Dominique Loreau,在台灣有《理想的簡單生活》、《理想的簡單飲食》、《簡單生活清單》三本已出版的書,而這基本上就是另外一本調性一致,倡導簡單生活的隨筆集。在沒有電子產品干擾的狀態之下,最棒的一點就是只要在書中看到打掃的段落,就會忍不住動手去做。

在自然光充足的房間裡,一邊讀書,一邊察覺著屋內的光線。天空中大片的雲緩緩流動,時而遮蔽了太陽又散開,房內的光也就隨之而有明暗的變化。不知為何,對自己能在有窗有的舒適小屋中讀書一事,升起一股感謝之意。在某個陽光又大亮起來的瞬間,起身準備運動。

運動過後沖澡、耐心化妝,再也不是趕著要去看世界又發生了哪些新聞、朋友又和我分享了什麼的狀態,今天一整天都感到和自己在一起的穩定安適。出門、搭車(這裡犯了個小規,因為我唯一的一張交通卡綁定在手機上了),等待時觀察人們的姿態、表情與服裝;買東西時不靠網路評價僅用綜合直覺(大概就是所謂的怦然心動?)上了餐,不讓手機先吃,也不和手機一起吃;進電影院,不需等待靜音關機指示,就已準備好一顆專注的心。

第一次在日本看的電影 INTERSTELLAR,是 TENET 上映前一系列的 IMAX 版 Nolan 電影之一

晚場電影結束後,到家時已接近午夜。玉米隨口問,是不是乾脆把挑戰拉到 24 小時,更能心安理得地稱為一天?想想經過斷網的整天下來,要再延長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我畫畫、寫字、保養和繼續閱讀來填滿睡前的時光。順帶一提這時讀的是《鬼地方》,非常喜歡這個故事和作者書寫手法,已經是重讀的第三遍了,能一再重讀喜歡的書真是件好幸福的事。早晨起床專心打理自己,正式結束沒有電子產品的一天。

這是我首次參加社區主題徵文活動,經過這一天的實驗與挑戰,跟多數夥伴的體會一樣,並沒有感到想像中的不適,反而相當地舒服自在。也要感謝社區裡的發起作者推了一把,才終於嘗試了一回想做好久的事。還會想要再繼續嘗試嗎?當然!經過這次之後,我猜自己每個月、甚至每週,都會想要再次複製這種平靜的感覺。

身為與多功能電子產品與網際網路共生的現代人,要不變種成資訊焦慮者真的很難。像這樣定期地資訊排毒,回到當下,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重拾類比生活,是會想要推薦給所有人都嘗試看看的一種練習。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阿梅日記第八天,學習做 podcast

發布於2020 年 6 月 23 日分佈式入口

第八天的阿梅,大部分都浸泡在糖水中了

最近因為寫日記的關係,產出量比過去多出很多。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經在這裡寫下了三千多字,對於討厭寫作的我來說,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想起從前還會被邀稿的時候,曾為了挑戰自我而事先嘗試寫寫看,結局是絞盡腦汁花了半小時只寫了三行字的窘迫,最後仍回信婉拒邀約。現在想想是是否出自個人意願和感受多寡的問題吧,對於生活以外的事情,我似乎習慣保持距離,並不是無感,而是總沒有足夠的信心發表論述,總害怕漏這缺那的,觀點不齊全、不紮實。但至少現在生活小品寫得相當開心,這都要感謝我的阿梅們。

除了寫字,畫畫和拍照也是隨之而來的產出。等阿梅日記結束之後,也打算參加繪畫興趣小組或三十天插圖的活動,試著將創作的意圖延續成習慣。

最近還和蘇開始錄起了 podcast,從錄音器材、剪輯、片頭片尾曲,到 hosting 平台的選擇、掛 rss,都是從頭開始收集資料,受到不少朋友的協助。這種輕便簡易又能夠很快收到成果的學習,真的很能激勵人心,投入起來也就更有動機。目前就用這樣的成就感和熱情,讓這個 project 繼續向前滾動著,也和過去的專業保有連結。

說起錄 podcast 的起心動念,是在幾個月前受到楚楚邀請去她的聲音直播節目,主題是聊隔離期間想帶在身邊的五本書。那天我們彼此都感受到同是愛書人聊起書的過癮。(沒有發表論述信心的我寫到這兒又想到,自稱為愛書人,又會需要經過哪些資格審查嗎?)但總之,聊天中提到某書時,對方可以接著說也喜歡同作者或同系列的哪本書,再回到因著對某書的評價,可以再推薦哪些哪些書單參考。這樣一來一往乒乓似的來回,內容是閒聊,但感受得到彼此對書本或任何其他知識載體的喜愛,和即使口味不同也能互相理解的容納感。

就是因為太喜歡這種感覺,就開始和蘇討論起也做類似節目的可能性。他正好最近受到出版社邀請錄一些聲音素材,也對於這種傳遞訊息的方式有興趣。於他而言只出聲音(可能)也相對輕鬆,因為我表示閒著的主婦可以擔起製作剪輯的責任。然後,voilà!它就這樣誕生了。

這幾件新學會的事物、習慣都帶來我對生活的期盼。就像阿梅們一樣,我似乎與八天前的自己已經不同了。不久後,可能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投入,當然也可能是越來越灰心或懈怠。交給時間,我們繼續看下去、繼續記錄下去。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阿梅日記第三天,妄想德國遊

後面是朋友阿苗,我們家都愛吃朋友

前晚和思妤和貓兔聊到,如果疫情沒有發生,此時我們很有可能已身在歐洲,準備參加貓兔在倫敦的畢業典禮了(結果她自己也沒參加到)。隔天,思妤貼出了台北的藍天,「如果當天出發的話,會從窗外看到這樣的景色」。當晚我們就在共同設立的社團中,貼上各自假想會在旅途中攜帶的零食點心照片,分享彼此背包中的珍藏物。

還決定了要一起妄想,隔天即將去到德國轉換交通工具,所以要在旅程中各自找些當地風味的食物來吃。所以整個下午東奔西跑,在家附近的不同超市找出任何可能帶點德國影子的食材。

我在マルエツ購入了生菜與番茄,在 Ozeki 找到了亨氏芥末、酸黃瓜與德式酸菜絲(看來是間對西方人較友善的地方),在 Aeon 的小超市買了已調理好真空冷藏的日式豚足和輕井澤檸檬香腸(明顯是走投無路下的選擇)。回家之後,因為豬腳已經沒有成為德國仔的希望了,索性將醬油砂糖味醂蔥薑蒜加好加滿,下鍋輕滷成台式口味。

盛好盤,變成這麼一組不倫不類的日台歐料理。不過我覺得好好吃,嗜甜的玉米也說喜歡,雖然裝了滿滿一盤,掃光後的飽足感剛剛好。

已經沒泡沫了的日啤、日本香腸、台式滷豬腳、德國的酸菜們與芥末、薯球、生菜與麵包

更喜歡的是這一天下午穿梭各超市的時光,在日常的煮食 routine 之外,在思考菜單時,有個明確新奇的主題可以聚焦採買,讓人玩心大起,奔波備料也不覺得累了。

現在看到這豬腳還是好想再吃一隻

今天天氣陰,阿梅們的體積開始越縮越小,冰糖也融得越來越快了。底部的阿梅已經半浸泡在糖水之中,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好像只是搬到外縣市而已

正式搬來的日子進入第四週。

初來乍到正是疫情蔓延時,為了避開人群密集的車廂,只能用走路的方式來認識環境。又不是那麼耐走的人,因此腳步範圍不過就是一個電車站前後,最常去的就是每天報到的超市,再來就是不遠處的大型公園了。

需用到的會話量不多,大抵就是「不好意思」、「謝謝」和「不需要購物袋」之類,獨自在家時也都聽些台灣人的垃圾話 podcast,因此還沒有感受到很明顯的溝通障礙,常有只是搬到外縣市而已的錯覺。但在超市裡冰庫怎麼都找不到羊肉爐和蛋餅皮的事實,常讓我醒來,要再吃到巷口的客家菜包,是件要花上近萬元和整天交通的奢侈願望了。

來了以後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是做菜,也把最多費用在添購廚房用具上。來了以後,外食次數不超過五次是帶來成就感的 KPI;顧及均衡的飲食,也是有在好好照顧自己的證據。

Image for post
拍照傳回家,證明有乖乖吃飯

另一件令人倍感滋養的,是蘇在出發前發起了幫我加油打氣的活動(綠色人好難得有這種舉動!),總共集結了二十多部長長短短的影片,原本做成 QR code 小卡要讓我帶來,因為疫情關係改為遠端傳送,一天一部,就這樣又笑又淚地看完了。還記得當時每看完一部,都獲得了滿滿做家事的能量。

Image for post
拍影片給我的大家

生活漸趨穩定,疫情仍在擴散,未來可能還是得持續著隔離時光好些日子,慢下來的時間重拾讀書畫畫習慣,幫自己找了兩位線上語言交換,也在這兒提筆練習寫字。我們已經扛了米、囤一小櫃的調理包,也開始嘗試每週寄送的蔬果箱服務。接下來也要(盡可能)健健康康地過著小小的日子。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移居前日記 #3 很黃很暴力

12/09 和姑姑在一起就有很多好玩的事可以做。

好久不見姑姑,在這趟出發前知道她也會在差不多的時間到東京,就也約了見面。早上我們在東大赤門前見面,打聲招呼之後姑爹就去開會了,今天會和姑姑在一起一整天。第一次來到這裡,正好是景色最美的時節,東大的銀杏正黃正暴力。(一年後追記:因為疫情的關係,2020 年的秋天東大已經完全不開放非校園相關人士進入了)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路邊遇到的超扯🍁紅葉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幸好姑姑愛拍照,開心可以被動擁有一些個人照(天兒,我的鞋子真好看)

在這拍照消磨了不少時間,接著前往校內的咖啡廳「厨菓子くろぎ」,位於本鄉校區裡,隈研吾設計的建築內。

Image for post
我們各點了一套和菓子セット,店內看其他人都點挫冰(認真嗎這個氣溫?)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接著姑姑說想到歌舞伎座看看,我們就搭著丸ノ内線來到銀座。

今天下午的劇碼是阿古屋,剛巧是由大師坂東玉三郎主演,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他的鷺娘藤娘印象深刻,是目前女形代表人物,年屆七十仍能生動演出少女的嬌俏姿態,是進入國寶殿堂的厲害人物。

於是屁顛屁顛地跟著姑姑買了一幕見席的票入場。現場的演出實在是太棒了,或許是在更能專心的狀態下,帶著感情細細品味,和在所有間接的媒體上欣賞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數十年的淬煉都表現在細緻的演出中,強烈感受到什麼是精準與累積。這一幕劇中,除了欣賞主角的動作舞俑以外,還有三種樂器的現場演奏,站一個多小時也超級甘願的。日幣只要一千五百元實在是太超值了,以後一定要記得帶望遠鏡進場!

坂東阿伯的身段真的好美好艷麗,一邊看戲的時候,都忍不住一起核心出力控制頸子和肩膀的弧度⋯⋯

出來之後有整個人煥然一新之感,一部分可能也是手機關機帶來的全神貫注,是很舒服很豐富的體驗,感謝姑姑帶我來玩~她明天還要帶朋友來看白雪姬,超拼的。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今天正好是坂東阿古屋,實在是太太太幸運了
Image for post

接著我們去吃了好好吃的麵包店(詞窮),前往御茶ノ水站幫堂弟找 bass 弦和導線之後分別。前往公司接玉米的路上走走停停,順道去 niko and… 看看家具(玉米表示,and 後面沒有加名詞,Sheldon 會瘋掉吧)、晚餐吃了公司對面莫名重口味的中華料理。

這一天的感官體驗實在是太豐富了,幸福感充滿(合十)。明天要好好在家收拾行李和處理文件。Q_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