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2020 的十二張照片

本打算也來個一月一張的回顧,但有些月份還是忍不住多偷渡幾張。

一月。婚後還能在家吃年夜飯,朋友都說我是人生勝利組。

二月。在全城的口罩消毒液缺貨之前,就慢慢地一天一點囤起來。流在血液裡的超前部署。

三月,下了兩場雪。

三月再多一張,因為我還是跑去目黑川邊看了難得沒有遊客的櫻花。

四月,因應玉米的公司全面轉為在宅工作。為保持婚姻和諧,自己在房裡安置了一個寫字的小角落。

五月,開始玩蔬菜(後來懶惰,這盆米糠床就變成可怕的東西了)。

六月,在梅雨季節做梅釀,寫阿梅日記。也開始製作 podcast。

七月,生日願望是去一趟鎌倉。

八月,在業務超市買到二十年沒有吃到的山竹。

九月放暑假,去了迪士尼海洋公園和寶可夢餐廳(我的暑假好像小學生)。

十月,去了金澤與高山。楓葉都還是綠的。

十一月,涼涼的天氣,買了甜甜圈散步去沒有人的公園野餐(怎麼還是很像小學生)。

四月設置的書桌總算在這個時候把所有需要的元素都收集齊全了。

十二月,再去了一次橫濱,吃到非常美味道地的餛飩湯,同桌朋友點了鐵飯盒排骨飯也很吸引人。這次去是為了看會動的鋼彈,到了現場才發現是開幕第一天。

不少時候會沮喪地以為這就是個空掉的一年,在取捨每月照片時的掙扎感提醒了我,過去的這段時間還是完成不少期待已久的事情。雖然還有很多想做但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的願望,決定減少煩惱與掙扎,就順應著世界的步調,穩穩生活就好。2021,請多多指教。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溫帶地區一年生

今年三月底東京的一場雪

入冬後,天暗下來的時間明顯提早,四點半左右的天色就已經是接近夜晚的狀態了。去年此時還帶著遊客心態,四五趟的獨自飛行,找房看房挑家具,就算有了什麼新的體驗,也都被視為是旅行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那時心理上知道,終究是要回到我位於亞熱帶小島上的家。

如今已將在溫帶國家生活將近一年,春夏秋冬就這樣度過了一輪。我們發現日本人對四季的敏銳深入生活,即使今年幾乎哪兒都沒去,僅僅只是在住家附近和超市走走,也能感受到強烈的季節風情。

日文裡有個詞叫做「四季折々」,指的就是隨著當下的季節中可以享受到的不同風物,例如景觀、例如料理。他們愛吃「旬の物 」,也就是符合當令收穫的食材,用樸實且最合適的方式烹調,不強求珍稀之物或華麗手法。

因此人們在春天賞櫻吃草莓,夏天看新綠吹涼風啃西瓜,秋天在紅葉下吃柿子,冬天在暖爐裡看雪剝橘。也只有在緯度稍高,季節分明的地區能有這樣的生活方式了,亞熱帶的島國子民,還做著每天都能吃到大腸麵線(小辣)的夢。隨著疫情與氣候變遷,未來又會有什麼變化亦不可知。作為溫帶地區一年生,還在學習著把人生的有常無常都當做折折四季,接納並享受著。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阿梅日記第十二天,高尾山健行

端午節當天正午的阿梅與我立的蛋們

端午節當天,沒準備粽子,沒有看龍舟,唯一跟上舊習慣的大概就是立蛋了,今年我蹲在地上揮汗半小時,成功立起四顆蛋。好想吃南門市場賣的湖州粽喔。

隔天,和乃雯約了一起去高尾山健行。她已經來到東京八年,是在日界的前輩,大學時期雖不算特別熟,卻每次來到東京都與她見面。現在我懂了那種希望有台灣朋友來找自己的感覺了,現在堅持刷存在感,似乎也是為了維持住這些關係。不過,我也意識到自己似乎因為太安於這些舊有連結(幾乎可說是「躲」在這裡),而刻意迴避掉建立新人際圈的機會。當我發現遠方的大家都在向前走時,好像只有自己停在原地。最近升起的一些比較之心,大抵是來自於此。

她與我分享剛來日的經驗,關於開展交友圈,關於日常語言的練習,關於對抗隻身停泊的孤獨感。趁著最近也感受到學習新事物的快樂,大膽地為自己擬定幾個新方向。每當停滯不前的時候,腦內劇場真的容易上演大戲,我想大概只能用實際的行動才能讓這些脫格演出的劇碼快速落幕吧。寫在日記裡接受見證,等於許下承諾,光是這麼做就可以感到踏實。

這天山中霧氣繚繞,微風穿過林間,我們被巨大杉木與蟲鳥鳴叫給包圍,腳上踩著梅雨季半濕軟的泥土路,感受著山與寺的靈氣。有幾段路上前後皆無人,靜得聽得見蛛網上水滴掉落,及鳥兒振翅的聲音。踏進山腰的藥王院,收起躁動的心,一步步走得誠心誠意;但要說到恭敬,還是比不了在往上行數百階梯的每一個踩踏,大小腿的肌肉無不在提醒你平日肉體有多缺乏修煉,彷彿以苦行來表明自己對山的敬畏。我喜歡身在山裡,但或許這樣低階的山林健行就夠了。

美好的人事物思考體驗都具備了,用繪圖日記來感謝並記錄下這天的亮點們。一旦開始用心生活,就發現這樣的日子,居然佔了人生的大多數。

這一天的亮點們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阿梅日記第八天,學習做 podcast

發布於2020 年 6 月 23 日分佈式入口

第八天的阿梅,大部分都浸泡在糖水中了

最近因為寫日記的關係,產出量比過去多出很多。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經在這裡寫下了三千多字,對於討厭寫作的我來說,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想起從前還會被邀稿的時候,曾為了挑戰自我而事先嘗試寫寫看,結局是絞盡腦汁花了半小時只寫了三行字的窘迫,最後仍回信婉拒邀約。現在想想是是否出自個人意願和感受多寡的問題吧,對於生活以外的事情,我似乎習慣保持距離,並不是無感,而是總沒有足夠的信心發表論述,總害怕漏這缺那的,觀點不齊全、不紮實。但至少現在生活小品寫得相當開心,這都要感謝我的阿梅們。

除了寫字,畫畫和拍照也是隨之而來的產出。等阿梅日記結束之後,也打算參加繪畫興趣小組或三十天插圖的活動,試著將創作的意圖延續成習慣。

最近還和蘇開始錄起了 podcast,從錄音器材、剪輯、片頭片尾曲,到 hosting 平台的選擇、掛 rss,都是從頭開始收集資料,受到不少朋友的協助。這種輕便簡易又能夠很快收到成果的學習,真的很能激勵人心,投入起來也就更有動機。目前就用這樣的成就感和熱情,讓這個 project 繼續向前滾動著,也和過去的專業保有連結。

說起錄 podcast 的起心動念,是在幾個月前受到楚楚邀請去她的聲音直播節目,主題是聊隔離期間想帶在身邊的五本書。那天我們彼此都感受到同是愛書人聊起書的過癮。(沒有發表論述信心的我寫到這兒又想到,自稱為愛書人,又會需要經過哪些資格審查嗎?)但總之,聊天中提到某書時,對方可以接著說也喜歡同作者或同系列的哪本書,再回到因著對某書的評價,可以再推薦哪些哪些書單參考。這樣一來一往乒乓似的來回,內容是閒聊,但感受得到彼此對書本或任何其他知識載體的喜愛,和即使口味不同也能互相理解的容納感。

就是因為太喜歡這種感覺,就開始和蘇討論起也做類似節目的可能性。他正好最近受到出版社邀請錄一些聲音素材,也對於這種傳遞訊息的方式有興趣。於他而言只出聲音(可能)也相對輕鬆,因為我表示閒著的主婦可以擔起製作剪輯的責任。然後,voilà!它就這樣誕生了。

這幾件新學會的事物、習慣都帶來我對生活的期盼。就像阿梅們一樣,我似乎與八天前的自己已經不同了。不久後,可能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投入,當然也可能是越來越灰心或懈怠。交給時間,我們繼續看下去、繼續記錄下去。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阿梅日記第六天,週末放風

先來秀一下第六天的阿梅,旁邊的豆苗猖狂地長到來不及採收

阿梅們最近開始變皺,體積也從原本的八九成滿降到瓶內的一半以下。根據說明書,梅釀大概只需要十天到三週就能開箱。超前部署的我們,新添購了氣泡水機,準備讓梅釀汽水陪伴我們度過這個夏天。

城市的疫情逐漸趨緩,但仍稍有起伏。最近幾個週末,若是天氣晴朗,玉米都會隨機挑選一個不遠的景點,在不讓我知道目的地的狀況之下,一起出去走走,只能在出發前稍微詢問大概要做怎麼樣的打扮、帶些什麼必需品,很有期待未知禮物的興奮感。雖然不准他看這個日記,但還是要在這裡稱讚一下,畢竟我覺得這是他數一數二浪漫的行徑。

週六的氣象預報顯示天氣晴朗,我們來到目黑站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附屬自然教育園。原本的想像是如台北植物園那般規劃清楚的分區展覽場,沒想到居然是比較偏向原始林地的樣貌,一從門口進入,草木、泥土的氣味立刻撲鼻而來,體感溫度也瞬間下降。雖然身在市中心的平地,但有種彷彿在山林裡健行的感受。

在舒適的溫度裡散步,陽光從樹葉的細縫中撒下

在這裡慢慢散步,繞一整圈大約花了一個小時半,訪客不少但不至於密集接觸。水生植物園和池邊也設置了椅子,坐下感受微風從水邊吹來的涼氣,好好休息一下。

如果有朋友說要來東京而有半天的空檔,我應該會推薦這個景點給他。

會與人接觸的地方還是要乖乖戴上口罩的

繞了一圈回到入口,走到旁邊的庭園美術館,買了票進庭園參觀,看到許多家庭在這裡鋪上野餐墊,在墊上或坐或躺,野餐、讀書、睡午覺、和孩子玩樂,看起來十分愜意。直到親眼看到這一幕,才體會到野餐墊如何成為日本家庭必備物品。沒有準備的我們,只好坐在草坪邊的椅子上,一邊上網搜尋喜歡的花色,預備回家後立刻訂購。下次我們也要躺在墊子上讓別人羨慕。滿眼底的綠,涼風吹來,有點懊惱忘記帶上畫本和小說。我們舒舒服服地坐著,忍不住打起瞌睡。

回到車站,簡單添購些生活用品,到樓上的書店走走。店裡的人意外地多,結帳隊伍長長一排還拐了彎,不知為何,非常喜歡在書店裡看到這樣的畫面。晚上早早吃了飯回家休息,然後一起重看了 Vanilla Sky,過了很有約會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