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的 12(+1)張照片

又是一個沒有機會踏上台灣土地的一年,不過今年在某個契機之下,開始了每週固定時間撥電話回家的新習慣,反而比過去在台北工作時更常和家人聯絡了。這是我覺得這一年內所做過最棒的改變。補寫這篇文章的當下也正聯絡著回台灣的相關事宜,繁瑣的步驟和高昂的代價,讓人格外珍惜回家的機會。

一月

2021 的 KinKi Kids 仍然可愛

好久好久以前我是 KinKi Kids 的迷,國高中時會興起想要學日文的念頭也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久沒有看他們的表演,卻在年底的某天發現他們將辦線上的跨年演唱會。巨蛋跨年演唱會是他們每年的慣例,但因為抗拒人多的地方,始終沒有想要抽票過。總算是藉這次機會參加到了,新年快樂。

二月

龍貓森林的其中一個入口

二月底一趟小旅行來到了埼玉,主要前往兩個點:飯能市 Metsä Village 的慕敏谷公園和狹山市的龍貓森林,再往狹山湖水庫的方向走。這次旅行印象深刻的點包括,西武遊園地的小火車、掬水亭的住宿日景、狹山湖水庫的鳥。

三月

熊谷櫻堤的櫻(不是蒼蠅)

沒想到三月底又去了一趟埼玉,這次是為了幫玉米慶生和看花而來。三天兩夜的行程,一天住埼玉、一天拉車住湘南。熊谷櫻堤和鴻巢公園都是未來想帶朋友去看櫻花的私房景點;鎌倉則去鶴岡八幡宮和建長寺。這次旅行印象深刻的點包括:油菜花濃烈的蠟筆味、第一次真正見到整片滿開的櫻樹、JR 的綠色席好好坐,長程車非常值得加購。

四月

四月はフジの花

四月的花是藤,出遊值日生(aka 玉米)帶我們來到了龜戶天神社來看花,買了御朱印收藏。雖然住在同條地鐵線上,但可是第一次來到錦系町,附近的繁榮便利有點驚豔到我。下午鋪著野餐墊,在附近的大公園樹下睡了午覺。

五月

葛西臨海公園的中白鷺

五月的黃金週後,和新朋友 Nancy 約了來到葛西臨海公園來賞鳥,看到把孩子背在身上游水的鸊鷉媽媽非常滿足。這次之後我才終於知道望遠鏡的真正用法。除了望遠鏡外,還和先生商借了最遠 200mm 端的變焦鏡頭,不過這樣的距離只夠打得到正在使用大砲鏡頭的大叔,打鳥兒是不夠用的。

六月

到靜岡的掛川看鯨頭鸛

年中突然迷上鯨頭鸛這種生物,看起來很好抱的感覺。日本共有七個動物園可以看到它們,今年總共攻下了掛川花鳥園、上野動物園、神戶動物王國三間。初夏的掛川行,體驗非常美好,很想再去好幾遍。此外,在這個小鎮上首次體會到冰釀咖啡的美好之後,買了冰釀壺,每天喝上一杯咖啡也成為後來的生活日課之一。

七月

命運多舛的東京奧運

七月最大的盛事大概就是奧運了,走在街上看到各式各樣被生產出來卻賣不掉的奧運商品,心裡卡卡的。這種浪費比觀光如何如何,經濟如何如何更讓我感到難受。不過身為台灣人,能享受和大家一起為了比賽緊張而齊心的感覺,也很不錯。

八月

我們家的疫苗 set

八月終於輪到我們打疫苗,而且需要用搶演唱會票的姿態狂刷系統,努力了好陣子終於預約成功。為了互相照顧,我們錯開了施打時間(不過後續副作用的情況也不嚴重就是了,倒是可以找藉口不做家事)。

我們家的疫苗 set 有:冷開水、體溫計、止痛藥、冰枕、運動飲料、一碗肉蛋粥,和一盆觀賞用(?)的樂高盆栽。換我打的那天,躺在床上用投影機看了一整季的馬男波傑克。

九月

奈良小鹿們依然安好喔,請放心

九月去了一趟關西,主要是去神戶動物王國看鯨頭鸛。因為地點離神戶機場非常近,因此雖然以往都是搭新幹線出遊,這次是第一次選坐國內航班,速度驚人地快(無論是航程時間或是通關時間)。

除了神戶之外,還去了京都與一直想去的奈良。見到了剛整修好的清水舞台,和人少少的金閣寺。奈良公園的小鹿們一切都好,似乎已經習慣回頭吃草吃果實的生活,看似初生沒多久的小小鹿甚至會怕人,完全沒有前來搶鹿餅的意圖,或許是件好事。

看著當時的筆記一下子好多畫面再次鮮活了起來,沒有記下這一切的話似乎彷彿從來沒有發生過。

九月還想要記錄的 plus one 是,我們居然在家樓下撿到了倉鼠!其實一直都有想要養隻伴侶動物的念頭,但一來公寓不適合養寵物,再者一承諾就會是好幾年的同行時光,老是想著萬一要回國或出遠門時該怎麼安頓才好。這一次,撿都撿到了,也無法放任鼠再有被野貓或烏鴉當成食物的風險,作為自私的人類,在找不到原主人的狀況下,就請他先繼續陪伴我們吧。

事實上,剛撿到後沒兩週我們早已預定了飛關西的行程,還好有 N 家夫婦願意幫我們照顧,還每天拍可愛的照片來報平安,超級感謝。中間這段時間,我們跑了警察局詢問是否要報拾得物、也帶鼠去見獸醫做了基礎的健康檢查,為了應付這麼密集的聽與說,是日文會話力急速進步的時期啊……

剛來我家兩天就能睡翻,她的名字是學妹

十月

搬家令人崩潰,但總算是清空了

十月忙搬家。關於搬家的崩潰已經寫在上一篇了。想多說的就是,我一直以為我們家東西已經很少了,沒想到在打包時還是一件一件從各個角落湧出來,好可怕。新的一年要持續把「不持有過多物品」放在心上(或貼一張搬家崩潰照在錢包裡)。

十一月

陽台看出去的月亮

剛搬來沒多久後,某次晚上在從車站回家的歸途中,無意間的抬頭,驚訝地看到超級大顆又黃澄澄的月亮跟著我們回家;再往反方向一望,還有好多閃爍的星星。除了鄉下的外婆家,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多星星了,冬夜的天空,又特別的清澈好看。自此以後,每當朋友來家裡玩,都想介紹這一片夜空給他們。

十二月

某一場鍋聚

對我來說十二月的 hashtag 有兩個,一個是邀請朋友來家裡坐,另一個是參加行程,跟著專家學賞冬鳥(終於有及時寫記錄的東西了)。

我想說說邀請朋友來的事情。這個月裡,幾乎以一週一組的速度,邀請了四組朋友來家裡吃飯,做做台灣菜、煮個鍋,準備大量的零食飲料。發現自己很享受招待客人感覺,從自製邀請函,到規劃菜單、分批採買、餵飽他們,都讓我十!分!滿!足!而且有人來,就是打掃家裡的最大動能啊。

以上是我為自己的 2021 挑選的十三張照片,雖然有些遲了,但總算是維繫了這個新建立的傳統(離百年老店還有 98 年喔)。回顧了一遍,覺得在疫情的情況下,已經過得還算充實、總算可以讓這一年好好結案了。

今年起受到友人影響下,也開始玩起了照片的 365 project,想必年底在挑照片時又會更加感到選擇困難了吧,但這種甜蜜的負荷,或許就是我有好好生活的證明。2022 也請多指教了。

2020 的十二張照片

本打算也來個一月一張的回顧,但有些月份還是忍不住多偷渡幾張。

一月。婚後還能在家吃年夜飯,朋友都說我是人生勝利組。

二月。在全城的口罩消毒液缺貨之前,就慢慢地一天一點囤起來。流在血液裡的超前部署。

三月,下了兩場雪。

三月再多一張,因為我還是跑去目黑川邊看了難得沒有遊客的櫻花。

四月,因應玉米的公司全面轉為在宅工作。為保持婚姻和諧,自己在房裡安置了一個寫字的小角落。

五月,開始玩蔬菜(後來懶惰,這盆米糠床就變成可怕的東西了)。

六月,在梅雨季節做梅釀,寫阿梅日記。也開始製作 podcast。

七月,生日願望是去一趟鎌倉。

八月,在業務超市買到二十年沒有吃到的山竹。

九月放暑假,去了迪士尼海洋公園和寶可夢餐廳(我的暑假好像小學生)。

十月,去了金澤與高山。楓葉都還是綠的。

十一月,涼涼的天氣,買了甜甜圈散步去沒有人的公園野餐(怎麼還是很像小學生)。

四月設置的書桌總算在這個時候把所有需要的元素都收集齊全了。

十二月,再去了一次橫濱,吃到非常美味道地的餛飩湯,同桌朋友點了鐵飯盒排骨飯也很吸引人。這次去是為了看會動的鋼彈,到了現場才發現是開幕第一天。

不少時候會沮喪地以為這就是個空掉的一年,在取捨每月照片時的掙扎感提醒了我,過去的這段時間還是完成不少期待已久的事情。雖然還有很多想做但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的願望,決定減少煩惱與掙扎,就順應著世界的步調,穩穩生活就好。2021,請多多指教。

溫帶地區一年生

今年三月底東京的一場雪

入冬後,天暗下來的時間明顯提早,四點半左右的天色就已經是接近夜晚的狀態了。去年此時還帶著遊客心態,四五趟的獨自飛行,找房看房挑家具,就算有了什麼新的體驗,也都被視為是旅行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那時心理上知道,終究是要回到我位於亞熱帶小島上的家。

如今已將在溫帶國家生活將近一年,春夏秋冬就這樣度過了一輪。我們發現日本人對四季的敏銳深入生活,即使今年幾乎哪兒都沒去,僅僅只是在住家附近和超市走走,也能感受到強烈的季節風情。

日文裡有個詞叫做「四季折々」,指的就是隨著當下的季節中可以享受到的不同風物,例如景觀、例如料理。他們愛吃「旬の物 」,也就是符合當令收穫的食材,用樸實且最合適的方式烹調,不強求珍稀之物或華麗手法。

因此人們在春天賞櫻吃草莓,夏天看新綠吹涼風啃西瓜,秋天在紅葉下吃柿子,冬天在暖爐裡看雪剝橘。也只有在緯度稍高,季節分明的地區能有這樣的生活方式了,亞熱帶的島國子民,還做著每天都能吃到大腸麵線(小辣)的夢。隨著疫情與氣候變遷,未來又會有什麼變化亦不可知。作為溫帶地區一年生,還在學習著把人生的有常無常都當做折折四季,接納並享受著。

阿梅日記第十二天,高尾山健行

端午節當天正午的阿梅與我立的蛋們

端午節當天,沒準備粽子,沒有看龍舟,唯一跟上舊習慣的大概就是立蛋了,今年我蹲在地上揮汗半小時,成功立起四顆蛋。好想吃南門市場賣的湖州粽喔。

隔天,和乃雯約了一起去高尾山健行。她已經來到東京八年,是在日界的前輩,大學時期雖不算特別熟,卻每次來到東京都與她見面。現在我懂了那種希望有台灣朋友來找自己的感覺了,現在堅持刷存在感,似乎也是為了維持住這些關係。不過,我也意識到自己似乎因為太安於這些舊有連結(幾乎可說是「躲」在這裡),而刻意迴避掉建立新人際圈的機會。當我發現遠方的大家都在向前走時,好像只有自己停在原地。最近升起的一些比較之心,大抵是來自於此。

她與我分享剛來日的經驗,關於開展交友圈,關於日常語言的練習,關於對抗隻身停泊的孤獨感。趁著最近也感受到學習新事物的快樂,大膽地為自己擬定幾個新方向。每當停滯不前的時候,腦內劇場真的容易上演大戲,我想大概只能用實際的行動才能讓這些脫格演出的劇碼快速落幕吧。寫在日記裡接受見證,等於許下承諾,光是這麼做就可以感到踏實。

這天山中霧氣繚繞,微風穿過林間,我們被巨大杉木與蟲鳥鳴叫給包圍,腳上踩著梅雨季半濕軟的泥土路,感受著山與寺的靈氣。有幾段路上前後皆無人,靜得聽得見蛛網上水滴掉落,及鳥兒振翅的聲音。踏進山腰的藥王院,收起躁動的心,一步步走得誠心誠意;但要說到恭敬,還是比不了在往上行數百階梯的每一個踩踏,大小腿的肌肉無不在提醒你平日肉體有多缺乏修煉,彷彿以苦行來表明自己對山的敬畏。我喜歡身在山裡,但或許這樣低階的山林健行就夠了。

美好的人事物思考體驗都具備了,用繪圖日記來感謝並記錄下這天的亮點們。一旦開始用心生活,就發現這樣的日子,居然佔了人生的大多數。

這一天的亮點們

阿梅日記第八天,學習做 podcast

發布於2020 年 6 月 23 日分佈式入口

第八天的阿梅,大部分都浸泡在糖水中了

最近因為寫日記的關係,產出量比過去多出很多。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經在這裡寫下了三千多字,對於討厭寫作的我來說,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想起從前還會被邀稿的時候,曾為了挑戰自我而事先嘗試寫寫看,結局是絞盡腦汁花了半小時只寫了三行字的窘迫,最後仍回信婉拒邀約。現在想想是是否出自個人意願和感受多寡的問題吧,對於生活以外的事情,我似乎習慣保持距離,並不是無感,而是總沒有足夠的信心發表論述,總害怕漏這缺那的,觀點不齊全、不紮實。但至少現在生活小品寫得相當開心,這都要感謝我的阿梅們。

除了寫字,畫畫和拍照也是隨之而來的產出。等阿梅日記結束之後,也打算參加繪畫興趣小組或三十天插圖的活動,試著將創作的意圖延續成習慣。

最近還和蘇開始錄起了 podcast,從錄音器材、剪輯、片頭片尾曲,到 hosting 平台的選擇、掛 rss,都是從頭開始收集資料,受到不少朋友的協助。這種輕便簡易又能夠很快收到成果的學習,真的很能激勵人心,投入起來也就更有動機。目前就用這樣的成就感和熱情,讓這個 project 繼續向前滾動著,也和過去的專業保有連結。

說起錄 podcast 的起心動念,是在幾個月前受到楚楚邀請去她的聲音直播節目,主題是聊隔離期間想帶在身邊的五本書。那天我們彼此都感受到同是愛書人聊起書的過癮。(沒有發表論述信心的我寫到這兒又想到,自稱為愛書人,又會需要經過哪些資格審查嗎?)但總之,聊天中提到某書時,對方可以接著說也喜歡同作者或同系列的哪本書,再回到因著對某書的評價,可以再推薦哪些哪些書單參考。這樣一來一往乒乓似的來回,內容是閒聊,但感受得到彼此對書本或任何其他知識載體的喜愛,和即使口味不同也能互相理解的容納感。

就是因為太喜歡這種感覺,就開始和蘇討論起也做類似節目的可能性。他正好最近受到出版社邀請錄一些聲音素材,也對於這種傳遞訊息的方式有興趣。於他而言只出聲音(可能)也相對輕鬆,因為我表示閒著的主婦可以擔起製作剪輯的責任。然後,voilà!它就這樣誕生了。

這幾件新學會的事物、習慣都帶來我對生活的期盼。就像阿梅們一樣,我似乎與八天前的自己已經不同了。不久後,可能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投入,當然也可能是越來越灰心或懈怠。交給時間,我們繼續看下去、繼續記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