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阿梅日記第三天,妄想德國遊

後面是朋友阿苗,我們家都愛吃朋友

前晚和思妤和貓兔聊到,如果疫情沒有發生,此時我們很有可能已身在歐洲,準備參加貓兔在倫敦的畢業典禮了(結果她自己也沒參加到)。隔天,思妤貼出了台北的藍天,「如果當天出發的話,會從窗外看到這樣的景色」。當晚我們就在共同設立的社團中,貼上各自假想會在旅途中攜帶的零食點心照片,分享彼此背包中的珍藏物。

還決定了要一起妄想,隔天即將去到德國轉換交通工具,所以要在旅程中各自找些當地風味的食物來吃。所以整個下午東奔西跑,在家附近的不同超市找出任何可能帶點德國影子的食材。

我在マルエツ購入了生菜與番茄,在 Ozeki 找到了亨氏芥末、酸黃瓜與德式酸菜絲(看來是間對西方人較友善的地方),在 Aeon 的小超市買了已調理好真空冷藏的日式豚足和輕井澤檸檬香腸(明顯是走投無路下的選擇)。回家之後,因為豬腳已經沒有成為德國仔的希望了,索性將醬油砂糖味醂蔥薑蒜加好加滿,下鍋輕滷成台式口味。

盛好盤,變成這麼一組不倫不類的日台歐料理。不過我覺得好好吃,嗜甜的玉米也說喜歡,雖然裝了滿滿一盤,掃光後的飽足感剛剛好。

已經沒泡沫了的日啤、日本香腸、台式滷豬腳、德國的酸菜們與芥末、薯球、生菜與麵包

更喜歡的是這一天下午穿梭各超市的時光,在日常的煮食 routine 之外,在思考菜單時,有個明確新奇的主題可以聚焦採買,讓人玩心大起,奔波備料也不覺得累了。

現在看到這豬腳還是好想再吃一隻

今天天氣陰,阿梅們的體積開始越縮越小,冰糖也融得越來越快了。底部的阿梅已經半浸泡在糖水之中,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阿梅日記第二天

今日的元氣阿梅

今天東京仍然是大晴天,這是釀後第二天的阿梅,精神很好。每日的例行任務是搖動罐子,上層的梅子仍能有活力地敲擊瓶身,下方的梅子則漸漸與稠稠的冰糖黏在一起,潑在玻璃罐壁的糖滴緩緩流下,我盯著阿梅們整整三分鐘,覺得很療癒。

今早玉米說,會不會你做阿梅日記,結果他們哪天突然長蟲或失敗了,這系列就會有尷尬的收場。

沒關係,那樣的話,也很好笑。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阿梅日記第一天,及自產自吃的台灣價值

今天的阿梅

一早收到來自台中的包裹,是上週下訂的柴魚麵線包。整整五公斤四十碗的量,雖然抱著和台灣朋友見面時可以分送的想法,但默默覺得麵線控如我,獨力解決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與戶長商量後,決定訂足使運費最划算的量。

從剛來的第一天起,就不斷思念著各種台灣食物,又以各種紅麵線為嚷嚷頻率最高的一項,如今總算是如願以償。

五公斤的麵線!

中午立刻開煮。佈滿柴魚碎與油蔥醬的勾芡湯底搭配老醋的香氣,完整複製熟悉的台灣口味,很佩服能夠將這麼完整的味覺體驗留在真空包裡的功夫,還有不顧麻煩願意寄送國外的店家。到陽台抓點香菜(可能是很多人的不共戴天),幻想著,或許或許下次還可以做些肉羹、滷點大腸放進去…

午餐的麵線,配個蘿蔔絲煎餅

陽台上目前除了小株香菜以外還有新養的羅勒,硬要當成九層塔用在晚餐的三杯雞裡。因為捨不得大手筆使用,我小家子氣地只摘了一點,炒過之後葉子還縮得小小的,想當然耳沒有九層塔那麼台的香氣。不過,這就是自產自吃的,我微小台灣價值的展現!

三杯雞

今天的太陽與昨天一樣耀眼,是洗衣曬衣的好天氣。阿梅也在陰暗的角落,為了變得美味而努力著。冰糖慢慢融化,瓶底已經開始有液體流動,瓶身也出現了點點水滴狀的糖。下午的工作中重新被提醒到,如果能讓每天的生活中都有些來自自己的產出,而不是單方面地接收資訊,應該會讓日常更加活絡吧。所以我來寫日記了。明天也要繼續加油喔。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梅雨季的阿梅日記(第零天)

阿梅的第零天

最近關東進入了梅雨期,整個週末雨間間斷斷地下。我們關在家中哪兒也沒去,經過前陣子的自肅,長時間在家已經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三餐也都是使用早已備好的食材,安穩舒服地度過。

到了週一突然天氣大好,振作起來收拾家裡準備去買菜。就在出門前,每週固定送來的食材箱正好抵達,一個月前預定的梅釀初學組合也翩然來到。在梅雨季前期,使用青梅來做點可保存的飲料,是日本許多家庭會做的「梅仕事」,我所訂購的組合是由梅子本人、冰糖,以及容量恰好的保存罐構成的套組,當時另有數量限定的燒酌組合沒有搶到,想著做些梅釀套氣泡水喝,應該會更適合夏天。梅酒就留著作為未來進階的挑戰吧。

主婦一買完菜回家就興奮地著手於釀梅大業,組合所附的說明書上有完整清楚的步驟提示:首先將罐子洗淨,用沸水燙過消毒後自然風乾;接著用流動的水仔細清洗梅子、擦乾,再把蒂頭用竹籤輕輕剔去。再將處理好的梅子與冰糖交互放入瓶中,密封後放置在陰涼處,就完成了!

其中見到有顆受傷的梅子,洗完我就直接吃了,才吃了一口臉就皺在一起,超-級-酸----希望之後你們跟冰糖在一起之後會變得很厲害。

一直以來很嚮往與季節一同呼吸生活的文化,在這麼艱難的時刻,用養兩朵紫陽花、一盆薰衣草,以及初識的梅仕事來做為入門,帶著好奇的眼光,練習在他鄉的正念與接納生活。

發佈日期: 分類 標籤

好像只是搬到外縣市而已

正式搬來的日子進入第四週。

初來乍到正是疫情蔓延時,為了避開人群密集的車廂,只能用走路的方式來認識環境。又不是那麼耐走的人,因此腳步範圍不過就是一個電車站前後,最常去的就是每天報到的超市,再來就是不遠處的大型公園了。

需用到的會話量不多,大抵就是「不好意思」、「謝謝」和「不需要購物袋」之類,獨自在家時也都聽些台灣人的垃圾話 podcast,因此還沒有感受到很明顯的溝通障礙,常有只是搬到外縣市而已的錯覺。但在超市裡冰庫怎麼都找不到羊肉爐和蛋餅皮的事實,常讓我醒來,要再吃到巷口的客家菜包,是件要花上近萬元和整天交通的奢侈願望了。

來了以後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是做菜,也把最多費用在添購廚房用具上。來了以後,外食次數不超過五次是帶來成就感的 KPI;顧及均衡的飲食,也是有在好好照顧自己的證據。

Image for post
拍照傳回家,證明有乖乖吃飯

另一件令人倍感滋養的,是蘇在出發前發起了幫我加油打氣的活動(綠色人好難得有這種舉動!),總共集結了二十多部長長短短的影片,原本做成 QR code 小卡要讓我帶來,因為疫情關係改為遠端傳送,一天一部,就這樣又笑又淚地看完了。還記得當時每看完一部,都獲得了滿滿做家事的能量。

Image for post
拍影片給我的大家

生活漸趨穩定,疫情仍在擴散,未來可能還是得持續著隔離時光好些日子,慢下來的時間重拾讀書畫畫習慣,幫自己找了兩位線上語言交換,也在這兒提筆練習寫字。我們已經扛了米、囤一小櫃的調理包,也開始嘗試每週寄送的蔬果箱服務。接下來也要(盡可能)健健康康地過著小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