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後

  1. 返台兩週後,在大吹東北季風的日子裡飛回家(頭很暈,天主經唸了不知道有沒有上百遍,而且亂流時不能提供熱水泡泡麵)。進門首先嗅到木頭與蠟的氣味,就像當初搬來前聞到的那樣,原來無人居住的房子會讓這味道再次出現。許多兩週前隨手亂放的物品彷彿生了根,從桌上拿起時還需要費點力。
     
  2. 我好像沒有那種會親暱地稱呼他們為「姐妹」或「閨密」的對象,但顯然身邊有一群能見時就想見,不需要顧慮打擾到對方,或能直說要是困擾了就拒絕吧也不會受傷,還有在這年紀也可以一起快樂分食、熬夜看電視的人。而只要有這些人在,就能覺得自己在這世上還算是個好人。我對此感到非常感激,也自豪。
     
  3. 在台灣時素顏亂髮走跳,手機都無法臉部辨識,幾乎全部都得用輸入密碼才能解鎖。好想念指紋辨識。霧眉、retinol 和臉部按摩真的帶著我三十五歲的人生走入新境界。
     
  4. 剛回來第一天的生活就像是我喜歡的那些 youtuber 一樣丁寧地過了,做了不少家事,特別是那些洗濯與擦拭,甚至還出門買了菜,不知道這種感覺能夠持續多久呢(甚至不是自我砥礪希望可以堅持下去)。
     
  5. 還有一個新收穫是我發現谷阿莫這類影片存在的原因以及它們的重要性了。希望自己永遠都是願意去理解的人,即使這些問題仍然很可能永遠無解。
     
  6. 可能是因為我認為缺乏感受度很難做好這件事,包袱重的人也不適合,所以並不看好,但人家缺乏感受度又怎麼了嗎?我也沒有因為容易放棄和缺乏精密思考而被嫌棄啊,哪來這麼多意見。說起來真正包袱最大的是我自己吧。
     
  7. 火力展示一下:

人身事故

剛剛推特看到山手線澀谷站因人身事故,而影響了幾條不同路線電車調度的消息。昨晚就在同一個月台上也發生了同樣的事件。那是我曾經到過許多次的地方。我克制自己不去看推特上廣傳的影片,標題還聳動地寫著身首異處之類的描述。無論是真是假,只要看了,可能就會抵達一種「回不去了」的狀態吧。

雖然過去也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人身事故的消息,但連續兩天、在一條相對不是熱門的自殺線路的觀光大站,一想到影響的人數之多和隨之而來的靈異傳聞,就對心裡帶來不小的震撼。我忍不住去想像那些「只是在場」而被迫目睹的人們的心理狀態,也許很多只是碰巧經過的外國觀光客,或剛逛完街的青春少女,一直面了這場景,可能此生都會不同了:壓力大國的樣貌將從此具現化,深深烙印在他們的腦海裡,或許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創傷,需要花一輩子去處理。選擇這種方式離世的死者,有人猜測他們抱著報復社會的意圖,而結果不僅僅只是讓交通混亂而已,還默默地影響了很多人的心靈。

我曾經歷過最近身的一件是在京王線上,其實也幸運地只是間接,那天我們去一間很棒的咖啡文具店,度過了很棒的下午,回程時,進站的閘門前貼了張大大的人身事故告示,事發地點就在一兩公里外的前一站而已。我們大約等了二十來分鐘,才等到調度來的車子回程。有時候我對這種人類最後一念之間的決定感到非常好奇,想必那個人,已經痛苦到無法再感受那天下午陽光斜斜照下來,把沿路草地映成金黃色的美好了。當時,我一邊等著註定會晚到的電車,一邊讀起日本電車人身事故的統計數據(想必也有很多的人對這件事好奇到著了迷,那些網站搜集的數據及其詳盡),數據告訴我,當天搭的那條線,是東京都內及週邊在近幾年內,事故次數前幾名的地方。光是看著,就感受到鐵路周邊的生活,並不平常。

我相當熟悉從家裡到澀谷站,再上樓轉往山手線的那條路徑,以及那座如浮島一般的月台。如果我也在場,我會變得如何呢?那些做了決定的人,會是我曾在街上擦肩而過的人嗎?除了目睹者,我還會想到列車員、清潔員、站務員,這包含在員工訓練中或工作義務裡嗎?我常坐的電車路線,候車時站在我身邊穿著制服的年輕站員,頭髮梳得整整齊齊,他們每一位都必須經歷過這件事嗎?以及,有人會去照顧他們嗎?

有的時候我會覺得人們在極其無聊的議題上爭論,卻總是忽略掉這些若有似無的日常創傷,是如何讓我們變得這麼尖銳的。

一月繪日記

以下是一篇貼在 instagram 上的貼文。最近我常想起那些在無名小站與壢網 bbs 上已經失去了的文章,那些停止維護的決定不能說是背叛,對主理人來說應該也是艱難的吧,感受到死撐的那種咬牙切齒到臉都歪斜了的感覺(像熱血的日劇裡演的那樣)。總之對於平台,大家都用的時候還是去用,還是要在自己的地盤上留一份紀錄(而且更真心)才好。

我正在讀 Laura Vanderkam 的書,裡面有個很好的建議是試著用半小時為單位,記錄下自己的一整天。今天是實行的第一天,光是透過意識的觀察就已經足以造成行為上的變化了(測不準原則?)我發現自己花了一個多小時在處理要傳上 instagram 的照片和貼文和那些抓不太到訣竅的 tags(以及這篇花額外二十分鐘的網誌),好可怕。

一月的繪日記和一些生活裡的屑屑:

從以前就很喜歡在 instagram 上按標籤看大家的繪日記,當日子裡的屑屑變成結晶擺在一起時,看著也閃閃發光了起來。

這陣子看了ハヤテノコウジ的書《Scketch Journal》之後獲得很多動力跟點子,再次體會到學習如何收集靈感和排版的技巧也是維持習慣的一大重點,從最簡單的黑白線條一日一格開始,就算忘記每天記錄,要補滿也沒有那麼難。(我都用 @iamct 一朵女兒的繪日記來激勵自己!)

還能不小心驅動自己每天去做些值得回味的事情,做些紀錄,留給未來的自己考古的素材。

還有超喜歡的插畫家 Fanyu 也在這次書展期間出了新的繪日記,好期待回去收到預購的書。我在 instagram 沒說的是,好遺憾她的部落格收掉了啊啊

這是一本無印良品的空白月記事,我甚至為它包了書皮

寒流來襲

好像來了個大陸冷氣團,日本與台灣在氣象圖上同時成為一整片藍色的冷凍的島。幸好昨天做了一個至今想起真棒的決定,去較遠的地方買齊飯菜,這兩天就好好在家躲著過冬。不用出門真的是件非常感謝的事。

舊曆春節雖然這裡沒放假,但也應景地打理了一下家裡。最近唸日文,被動詞的幾段幾段搞得頭暈腦脹,在課本裡遇到他們之前,都是自然而然可以說出來的語言,一旦被歸類成什麼類什麼詞之後,突然通通不認識了。

我凌亂但美好的小書桌

這幾天突然有很多說話慾,或寫字慾或表現慾,無論是在做菜還是讀書時想到什麼,都很想要立刻寫在這裡。我想要說給誰聽呢?在 Youtube 上繼冠霖之後,多關注了幾位攝影師,發現好的攝影人就跟作家和生活家一樣,知道該說什麼和不該說(但仍然表達得出來)什麼。余白的、非文字的那些,才是花費更多時間和心血的地方。那是眼力以及非常非常深入的同理心,只要去讀,我也能跟著有想法。

繼續 Youtube 的話題:天氣一冷,還想推薦的是日本很有名的和食料理研究家土井善晴提倡的一汁一菜(いちじゅういっさい)飲食,他觀察到很多人都希望用自炊來照顧自己,但要是得花太多精神在煮飯上又容易帶來額外生活壓力,因此建議每餐只需要米飯當主食,加上一碗配料豐富的湯就夠了(通常是味噌湯,他自己會加一碟漬菜搭配,是為一菜)。
這幾天自己在家過小年所以冰箱有一些邊角菜,剛好可以每天都來一鍋湯搭配冷冷的氣溫,味噌湯的好處就是想放什麼料都無違和,所以冰箱裡有什麼就放什麼:

連砧板都可以省下的簡潔,而且看叔隨性切菜的樣子如此優雅很舒服,想要推薦打算開始試著自炊的人。

昨天吃的是味噌湯(白菜、大根、豆皮、蛋花、剩下的雞肉)+超市買的炸竹莢魚+柚子醋醬油漬豆腐(康納不喜歡炸魚),今天也會是蔬菜味噌湯,搭配烤小羊排。

然後這是最近看到的 meta world 系 app,應該不會玩,但是捏出來的 avatar 很可愛,還可以跟海鷗玩(一方面覺得鍵盤賞鳥有點可悲)。可能會為了這件事情每天開一下下。

原來還在寫網誌的人不少

  • 今天因緣際會讀了一個只是路過的網誌,經營得很不錯,文章也看得出來每一篇都是精心製作。再從對方版面右欄的連結找到更多人的網誌,最新一篇的日期都在不遠處。有些文章看似為記而記(但我的日記不也是這樣嗎?)還不小心因為讀到某些資訊而有無謂的推測與八卦之心,不知為何這些傳記式的人物獨白總是這麼吸引我,經常一瀏覽就花去了不少時間。不過標題裡說「還」的意思其實是,原先我真的很低估部落格的使用量,或說更新頻率好了,我見過許多部落客出身的作者,也都不再那麼常更新了,所以才被這社群裡仍有一小叢人這麼勤奮給驚訝到。

  • 找到那網誌起始的文章其實來自一個社團,有篇附近的文在討論某位活躍成員的離開。我對那點倒是沒有太大感受,不過對一個關聯不大的推文很有印象,他說:「棲地不好,鳥自然就飛走了。」其實只是要講這個而已。

  • 今天為了買多色筆的筆芯逛了書局,還在筆記本櫃前花了許多時間比較規格和模擬使用情境,多番取捨之下,買了 A5 黑色的 Campus 兩冊,是當年需要大量筆記本時還尚未出現的所謂東大筆記本。很久沒有這種享受純粹逛文具店,欣賞每種機能文具的經驗,不過最後我還是買錯筆芯了。(追記,後來在同個文具店買到代用筆芯,是兩天後我的得意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