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分類

想成為有餘裕的人

「我想成為有餘裕的人」,是不知道已重複了多少年的生日願望。

昨天跟朋友一起看我們新發現的日本在台主婦 youtuber,再次深深體會到有餘裕之美,順應節氣生活的習慣,與古城台南的風景十分相襯(暗自猜想她不是東京人)。我們一致認同,時間空間的留白只是她令人感覺舒服的一部分,但更多像是來自恰好的緊繃,自然如核心肌群的發力,清楚知道思想與身體各處該擺放的位置。

餘裕是多向度的,即使擁有大把可以花用的時間,若像我一樣意志力鬆弛,也還是呈現出散漫、無所依,總是顯得侷促小氣。

像窗外陽光斜斜射進來,透過玻璃杯,在溫潤木桌上映出亮晃晃倒影;像細心地將蔬菜在板上切成相近的大小,先仔細排進盤裡再下鍋;像所有家中的平面,都沒有雜物或塵埃的堆疊。餘裕是優雅,是溫柔而堅定,溫柔地丈量著人時物,堅定地拒絕所有非必要。有道理的話要由有餘裕的人來說才算是正能量,否則是不忍視。

為了能夠有效地為自己打氣、繼續許願也鍛鍊,「成為有餘裕的人」。

發佈日期: 分類

九月的第一天

Photo by Sandy Manoa on Unsplash

九月的第一天像轉動了開關那樣,陽光稍稍弱了,風也涼了,偶爾來場午後雷陣雨,氣溫因此而舒適許多,晚上出門時甚至感到些許寒意。初次體驗到,原來在四季分明的地方生活是這樣的感覺,無怪乎跟隨著節氣流轉的風俗習慣比家鄉來得明顯得多。書寫當下正是處暑的末候「禾乃登」時分,彷彿眼前現出了一片金黃,想起去宜蘭時經過的那片令人目眩的稻田。

整個八月在沒有為自己打造計畫的狀態之下悄悄溜走了,因為缺乏記錄只能模糊地想起讀了幾本書、半調子地學寫程式、做了幾張圖(此時突然意識到還完成了一件書封插畫委託)、完成一些線上工作,一邊回想,一邊覺得好像也不是自己想得那麼頹廢,但肯定是欠缺記錄和目標。如果能再次重拾書寫習慣,在每個七十二候的區間裡都來記錄點什麼,那也算維持了這個以釀梅為始的部落格的風格了。

六月底開始的 Podcast 節目至今仍然規律更新著,有點意外可以走到這麼久(以及發現我面對已完成事務的基調都是自我懷疑)。我們的節目中有部分是訪談內容,最大的收穫是每一次和同業聊聊過後,都會讓自己產生一些質變,比如重拾繪畫習慣、比如更加注意正念生活。但最有感的是在最近一次的訪談過後,受到來賓的影響又開始重新運動了,並且持續了兩週以上!對方並沒有大力鼓吹運動的各種好處,而是淡淡地說明這個習慣如何使她讓自己的忙碌生活持續在軌道上,而不致於失去方向。

再次發現自己對這種推薦方式相當買帳,所以改變僅始於一個起心動念,再加上不強迫、不急躁於追求進展,想休息時就好好休息,利用最大靜摩擦力啟動後的自然發生,以腦內啡加速,像齒輪一般轉動。說已養成習慣還太早,但倒是很享受日日活動身體下來的輕盈感。是為整個八月裡,給予自己最高評價的一件事。